雷速体育

图片

代表委员:加速转型 提升中国力量

日期:2011-03-05  来源:人民日报

    重质量

    调整结构,追求效益

    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成为两会代表委员热议话题。

    代表委员们认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将成为“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山西省长治市市委书记田喜荣代表长年在煤炭主产区工作,切实感受到煤炭产业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剧烈影响。“煤炭市场好,当地经济就飞速增长;煤炭市场差,当地经济就一蹶不振。而不管何时,环境的代价都持续高昂。事实证明,‘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支撑不了煤炭产区的持续发展。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调结构、转方式。”

    代表委员们认为,结构调整充满挑战,不免要给短期增长带来冲击,但结构调整已经刻不容缓,调整的成败关系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从经济增长动力上看,我国经济增长长期依赖投资、外需拉动,内需不足、消费不旺已经威胁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从产业结构上看,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也制约了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委员认为,虽然投资与消费失衡是现行经济增长方式中的突出问题,但事实上,我国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消费提升空间巨大。经济要转型,就要提升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促进消费快速增长。

    增后劲

    以低碳去竞争,凭科技搏先机

    当资源和环境的制约越来越紧迫地摆在人们面前,转变发展方式便成为统一的认识和自觉的行动。代表委员们一致认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

    一度“十雨九酸”、遭受过工业污染重创的广西柳州市,如今已重现柳江碧波荡漾、沿岸“百里画廊”的美景。柳州市市委书记陈刚代表说:“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工业发展应当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他自豪地介绍,经过多年努力,柳州已经彻底摘掉了“酸雨之都”的帽子,正向生态宜居城市快速转型。

    不只是柳州,随着“十一五”节能减排指标的完成,环境在各地经济发展综合评价中的权重都得到空前强化。

    资源环境约束的强化,使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身到循环经济、低碳运行中来。太原钢铁集团董事长李晓波代表认为,未来的企业竞争,将“以低碳去竞争,凭科技搏先机”,依托科技进步,用最小的资源能源代价谋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他介绍,在太钢集团的生产和建设中,为降低能源消耗,新技术、新工艺被广泛应用,目前太钢的吨钢综合能耗等指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经济发展后劲足不足,科技创新是关键。新大陆科技集团董事长王晶代表认为,30多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但经济增长中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仍然偏低。“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在‘十二五’期间取得重大突破,就要抓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个重要突破口,推动经济走上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在未来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

    促公平

    “幸福感”升上去,“钱袋子”鼓起来

    代表委员们表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不断加强和改善民生正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就要让百姓的“幸福感”升上去,“钱袋子”鼓起来。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为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进一步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有必要对个人所得税法进行修改,提高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对此,很多代表委员表示,作为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个税改革有望成为调节收入分配的“突破口”。

    事实上,在年初各地召开两会期间,“增收”已成高频词。江苏、湖南、山西等地都就未来几年居民收入的增长开出了明确的时间表。不少地方提出今年再提高最低生活保障线。

    国家税务总局总会计师汪康代表说,增加劳动报酬,不仅有助于提升劳动者素质,从而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而且有助于释放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内生增长机制形成,进而走向公平与可持续。

    迟福林委员指出,在民生方面,基本公共服务是“短板”。加快建立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既是实现民富的根本所在,也是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条件。综合各种因素分析,“十二五”期间,我国有条件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记者 许志峰 陈仁泽 谢建伟 杜榕)

   谋求更均衡发展

    改革开放30年使中国经济实现了第一次腾飞,未来的5年乃至更长时期,中国经济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面临着如何攻坚克难、实现“二次腾飞”的挑战。

    中国经济增长的成果有目共睹,但发展失衡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经济增长动力失衡,增长单纯地、粗放地依赖外需;经济结构失衡,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2009年只有42.6%,低于中低收入国家水平11个百分点;发展方式失衡,追求外延式增长,忽视内涵式增长,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竞争力不强,话语权缺失;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失衡,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管理相对滞后;经济增长收益分配失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等等。

    谋求更加均衡的发展,必须跳出“一次腾飞”所倚重的工业化路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即兼顾内外需重构经济增长的动力,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从而优化经济结构,以节能减排为突破口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只有把稳外需与扩内需相结合,将稳增长与调结构相结合,追求内涵式发展,才能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谋求更加均衡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要逐步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推进城镇化建设,协调城乡发展;要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包括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谋求更加均衡的发展,需要构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即探索一条以经济发展为主线、政治体制改革为保障、社会整体发展为目标、先进文化为基础、城镇化为载体、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撑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构建新型的经济、政治、社会与生态文明。

    在“均衡”上做足文章,在“全面发展”上加大力度,增强发展的动力,提高发展的质量,以“十二五”为起点,中国经济必能实现恢宏壮丽的“二次腾飞”!(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副所长 荆林波/记者 曲哲涵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