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是我国发展进程中很不平凡的五年,是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五年。未来五年,我们又将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为“十一五”规划的蓝图努力奋斗。3月6日,参加雷速体育: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们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进行了分组讨论,大家表示,要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继续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加倍努力做好工作,迎接新的挑战、新的任务,使我们国家在新的发展起点上继续向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迈进,为逐步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生活富裕献计献策。“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和光荣使命,也是政协委员的神圣职责。”
科学发展观促协调发展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成为委员们讨论的焦点。
“鼓舞人心、充满信心、大得人心”,谭竹洲委员用三个词来形容自己对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的感受。他说,听总理介绍我国“十五”期间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受鼓舞,对“十一五”规划更是信心十足。马志伟委员说,“十一五”规划是一个富民强国的规划,非常关注民生和社会全面协调的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张志刚委员认为,“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本身及政府工作报告,其实就是科学、民主决策的典范。用了两年的时间,集中了大量的人力、专家、学者,听取了各个部门、地方、各界专家的意见,提出了这样一个纲要、草案,还要在会上接受人民代表的审议,听取政协委员的意见。同时,由于准确把握了阶段性的特征,同时强调了今后发展的方向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坚持发展的思路,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强调,今后在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粗放经济增长的方式上不仅要强调量的增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发展是效益的发展,是和谐全面的发展。
"十一五"期间国家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努力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规划得到了委员的充分肯定和好评。张国初委员认为,"十一五"规划中,长江三角洲、京津冀地区、成渝地区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成为区域规划的重点,符合我国国情,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
罗开富委员则指出,政府工作报告中把节能和环保作为重要目标,听后很受鼓舞。我国风能资源总储量占世界第一位,但目前我国能源利用中风能仅占0.05%,所占比例非常小,发达国家一般在5%以上。2005年2月28日我国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列入了风力发电,对风力发电的发展很有利。但法律颁布后,实际操作起来却很困难。因为实施细则、具体措施没跟上。建议在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国家在资金、贷款、税率及人才待遇等方面给予实施优惠政策。
朱德瀛委员说,"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坚持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保持一定的GDP增长,而目前的主要问题是能源和资源的紧缺以及环境的污染。走循环经济的道路,就要在资源的回收和利用上多重视一些。除了经济手段,还要借助政治调控手段,这一点在纲要中有所表述,但应该更加明确。
新农村建设解"三农"难题
"十一五"规划提出: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委员们讨论中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我国农村和农民勾画了未来图景和政策路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最佳途径。卢世琛委员说,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及五个统筹的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方向、根本任务和根本出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一要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有限性服务型政府"和"高效型"县乡政府;二要建立相关的支撑体系,包括财政支撑体系、金融支撑体系和农村科技支撑体系;三要完善和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四要解决好城市化和打破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问题;五要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赵昌平委员认为,把"三农"问题放在"十一五"战略任务的首要位置,首先反映了在现代化建设的格局上,中央的思路更科学了。同时他建议,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应更科学,当前的加大投资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农村、农民自身的生产活力。一是要保证农民对土地的权利;二是要摸索适合当代中国的农业生产组合方式;三是要深化农村行政的改革,发展农村文化。
郝明金委员则从法律方面谈了自己对规划中新农村建设的看法。他说,建设新农村的20字目标还没有涵盖法律方面的需求,对法律建设也要注意,要构建社会主义法制体系,要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律大致框架,重视农村方面的立法;要大力普法,强化农民的法律意识,使他们能掌握运用更多的法律来维护合法权益。
来自香港的周梁淑仪委员则提出,在农业的产业化、商业化,以及推动农产品打进世界市场方面,香港有很多人才。要唤起香港人才对农业的重视,鼓励他们参与国家建设新农村的大业。
自主创新助推创新型国家
一个国家,要想成为创新型国家,必须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委员们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来自香港的廖长城委员指出,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根本是创新。而创新一方面要靠发展教育,另一方面要靠政府的政策保护。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目前中国面临更快发展的新机遇,"十一五"规划就是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其中,自主创新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内地需要创新,香港同样也需要创新。他建议有关方面能够组织创新方面的专家为香港的各界委员介绍世界上其他地方是如何成功推动自主创新的经验,推动香港与内地共同发展。
科技界委员田中群说,"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我非常赞成。他说,要自主创新就要自己思考,不能盲目崇拜权威。科技界年轻的一代很令人担忧,他们受到急功近利的影响很大,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让他们知道自主创新要遵循科学发展观。应该有一个科学的评价机制,不能单单以论文的数量来决定,而是要靠论文的质量以及可操作性来决定。还有要合理分配科研经费,这样才能激发科研人员进行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另外,年轻人在承担科学项目评审的数量要少一点,让他们认真去做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
袁晴棠委员则建议,中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主要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所以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特别是重大项目时,既要尽量避免重复,又要强调消化吸收再创新。
王长德委员指出,增加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今后发展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增加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在加强管理上一定要科学化和严格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