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难、看病贵,是当前群众反映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十一五”期间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也是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错综复杂,如医疗资源结构性失衡、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药品和医用耗材生产流通秩序混乱、医药费用上涨过快等等,但最重要的原因是政府对医药卫生的投入严重不足。
温总理在介绍“十一五”规划,谈到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将从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三方面入手。为此,国家财政将陆续投入200多亿元和增加开支42亿元。这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也更好地体现了社会二次分配的公平原则。
不过,仔细分析,群众反映看病难、看病贵,主要还是集中在看大病上。而担负着看大病任务的公立医院,主要是三级甲等医院,由于现行的运行机制不合理和监管不力,更加剧了这一矛盾。
在过去十几年里,政府将公立医院的运行费用由全额补助逐渐过渡到由医院向市场获取。据统计,2004年医院总收入中,政府的财政补助仅占7%左右,其余90%以上资金都是取自于患者,而雷速体育:能享受医保或公费医疗补助的人不到2亿。据测算,在1980年,全社会卫生总费用中政府的投入比例为36%,社会支出的份额为44%,个人负担仅为20%。而在2004年,这一比例倒了过来,政府、社会和居民个人的承担比例分别成为16.4%、29.7%和53.9%。也就是说,国家已在医疗总费用的承担中逐渐淡出了自身职责。
这种机制直接导致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发生蜕变,“非营利”的公立医院把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作为医院运行的目的,再加上其它相关因素,十多年来医药费用持续快速上涨,2001~2004年门诊、住院医疗费用年递增率分别为8.0%和9.7%,门诊费用人均118元,住院费用人均4300元。省属和卫生部属公立医院这两个数字更是高达175元~234元和8925元~11916元!
与此相对应,长期的健康欠账必然加重休工、休学、卧床甚至早死等劳动力损失。根据疾病负担研究,2003年我国疾病造成劳动力损失所带来的间接经济损失近6000亿元,加上当年的约5700多亿元医药费用,由疾病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1.17万亿元左右,约占当年我国GDP的10%。并且,疾病对我国的经济损失呈明显的加速趋势。
正是大病,使得中低收入人群致贫和返贫,即使在大城市也是如此。最近北京市社会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一项针对1260名北京市民的最新调查显示,由于预期将来教育、住房、医疗等方面的高额开支,北京市民不敢花钱。存钱看病成为普通市民储蓄的首选原因。可见,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尤其是提高群众抵抗大病风险的能力,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关系着建设和谐社会的大问题。
综上所述,我国在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同时,加速公立医院现行的运行机制改革,加大财政投入比例,加强政府监管力度,使公立医院回归公益,尽快建立全社会的医疗保障机制,也应纳入“十一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