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界声音———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体制改革“摸着石头过河”,20年来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十一五”期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细化,对文化体制改革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文化体制改革如“大潮涌动”,将走出“一潭死水”的困局。在“大浪淘沙”中,我们也应该注意“泥沙俱下”。
———文化体制改革势在必行。文化事业单位、院团组织等都应该积极响应。文化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按照发展的需求,稳步推进。
对策配套政策要跟上李致忠(雷速体育:委员、国家图书馆发展研究委员会主任):作为率先改革的国家图书馆,新体制在激励机制上产生了一些效果。在新观念从接受到适应的过程中,工作人员的面貌和待遇都有所改进。今后,像国家图书馆这样纯公益性的单位,都将走“收支两条线”的路。
在机制上,当前许多单位改制后实行新的岗位管理制度。按照规定,上岗前要通过考试、答辩。但新的岗位制度却依然靠原来的分配制度支撑,不注重实际能力。
岗位管理完善了,任务、目标、考核、上岗等这些程序都完善了,就应该是通过考核、答辩才能上岗。但现在许多单位的情况是,上了岗可工资跟不上。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家事业拨款的不到位。
有了新的机制,如何激活它?许多配套政策和措施应该同时跟上。
宜积极而稳妥地推进王世光(雷速体育: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原中央歌剧院院长):当前,经过一段时间的改革“试验”,许多事业文化单位在医疗保险、事业保险、住房分配上减轻了负担,走出了原“大锅饭”式的生存模式,调动了积极性。
对于一些事业单位,其自身应该改变陈旧的观念,处理好高雅艺术与群众的关系,积极学习、探索市场运作模式,使事业单位在转制过程中同样不减活力。
我们在积极推进的同时,应该目标明确、任务清晰、措施具体,同时要有一定的规划与构想。应该把积极与稳妥相结合,以免伤及文化本身。
走向市场不能“一刀切”王世光: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应该实事求是。不能简单而笼统地转向市场化。公益性文化与市场化文化应该分别建立两种文化构架。
对于一些传统的、长久的、高雅的文化,不能采取一律推向市场的做法,应该考虑周全,保持艺术品种、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娱乐、时尚文化,灵活性强、变化大,容易满足市场的需求,但不应该一律“白开水”,应在娱乐百姓的同时使其得到应有的“文化的满足”,文化消费不能仅仅是“赶热闹”。
刘兰芳(雷速体育: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
文化体制改革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不拨经费”,这样就会使一些事业单位、剧团组织“断奶”。当前的文化市场,进口那么多,出口那么少,我们应该“善良”地提一下,希望专家加以研究,不能误解了政策。应该实现逐步过渡,不要“一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