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速体育

图片

当前位置:首页 > 十二届一次会议提案选登

雷速体育:十二届一次会议提案第0905号


案    由:188比分直播:加强农村文化生态建设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文化部会同农业部办理
提 案 人:潘鲁生
主 题 词:群众文化,新农村建设
提案形式:个人提案
内    容:
    农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母体,农村文化是中国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文化生态不仅关系到6.5亿农村人口的精神生态、道德素养和文化素质,影响地域意义上达城市建成区面积320倍的广大农村的发展动力,而且保存着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基因,是民族文化的根脉。农村文化生态得不到有效保护,将严重影响民族文化发展。作为历史积淀的母体文化,如果不断遭到破坏,所谓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须引起重视。
    一、农村文化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
    1、主体缺位。农村文化生态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人的问题,即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体缺失的问题。一段时期以来,由于中青年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农村留守人口中妇女、儿童、老人比例较大。据统计,截至2011年,我国农民工数量达2.5亿人,且以青壮年以及在农村人口中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人群为主。早在2010年外出农民工中“80后”新生代农民工比例达58.49%,外出农民工和年轻农民工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分别占88.4%和93.8%。另一方面,据《第二次雷速体育: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截至2006年末,农村劳动力资源中,初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人口比例达89%,其中44%人口为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此外,早在2000年我国农村65岁以上的人口所占比重已为7.69%,标志着我国农村已进入老龄社会。
    由此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农村文化生态建设主体缺位。一方面,国家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无法辐射到接受程度更强的青年农民,造成公共文化资源的服务效力减弱;另一方面,农村留守人群具有年龄、文化程度等自身局限,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不足,直接造成农村文化传统的断裂,减弱了农村文化的自身循环和发展后劲。
    2、资源流失。农村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母体,但一段时期以来,包括传统村落空间、民俗民艺样式、文化传承人以及可发展生产的文化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文化资源流失加剧。从文化空间上看,承载丰厚文化生态的传统村落急剧消失,截至2011年,有65万余村级组织,仅存传统村落2000至3000个,比例为二百甚至三百分之一。从民间文艺样式看,以农村为母体的民间文艺资源流失加剧,据统计从20世纪70年代到本世纪初,在我国764个传统工艺美术品种中,52.49%的品种陷入濒危状态,甚至已经停产。从文化传承人的角度看,在大量农村青壮年离乡背土涌向城市的同时,生长在乡土之中、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民俗民艺面临后继无人、人亡艺绝的危机。据统计1979年至2006年,我国共评出365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目前已有1/5去世。在现有的3025名高级工艺美术师中,仍从事传统手工艺的仅有20%。目前每年加入到传统手工艺领域的青年数量不足1%。从传统文化资源的生产开发看,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转化,农村手工艺生产贴牌、代工现象普遍,手艺农户利益得不到保障,一些传统技艺和文化在来样加工、订单生产过程中丧失知识产权,且被异化,甚至消失遗忘。同时,民俗民艺项目活动得不到有效文化传承,在盲目的市场开发过程中,被异化,丧失原有的文化意味和认同感、凝聚力,甚至遭到消解和破坏。
    究其原因,虽然农村文化本身是历史传承和时代发展的产物,在社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必然受到相应冲击和影响,不断发展和变化,但数千年积累传承的传统文化资源以不同形式加速流失,也与我们对农村文化的价值认识不足,对农村文化生态的保护意识淡薄,以及长期以来在政策上强调“文化下乡”,较为片面地以城市同化农村文化,在文化投入上注重广播电视等现代文化建设投入,对农村传统文化保护投入不足等有着密切关系,忽视了民间文化自身的价值。
    3、精神饥荒。生活贫困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的贫困。由于乡土文化凝聚力减弱,文化认同开始下降,中国传统原有文化模式对农民思想行为的影响力和约束力减弱,原有的文化价值体系和社区记忆正在逐步消失,引发当代农村的民风民俗、伦理道德等一系列问题。具体在文化生活方面较为匮乏,调查显示,文化消费一直被认为是乡村社会的奢侈品。文化消费在家庭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农村的主要文化娱乐活动一般以听广播看电视、打牌下棋为主。据人民网2013春节报道,当前农村文化娱乐活动形式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看电视(90.7%)、闲聊(84.5%)和打牌赌博(73.7%)。特别是在春节,赌博活动比例剧增,甚至有农民工在节日赌桌上输掉一年打工收入。类似情况触目惊心。
    4、发展受限。一段时期以来,农村文化建设没能与农村生产生活充分结合。因过度强调城市化进程,所谓城市“文化下乡”以及消灭所谓的“城乡差别”,往往把农村当成了没有文化的区域,切断传统意义上的“乡土文化”之根,直接对文化生态构成人为破坏,引发文化的“水土流失”。一方面,传统乡土文化被边缘化,恋土情节趋于弱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农村“空心化”问题,农业生产缺乏科技吸引力,农村生活缺乏文化活力,村庄格局缺乏协调性推进,制约农村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社会结构缺乏内在的文化支撑,庞大的农民工群体进入城市,缺乏文化认同,并导致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其精神素养和知识技术等存在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由此引发具体的社会问题并对城市相关产业提升与发展也构成影响。
    二、加强农村文化生态建设的建议
    1、实施青年农民“固土”培训计划。在产业劳动力自然转移流动的同时,实施青年农民人力资源培训的“固土”计划,即以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村手工艺等为重点,因地制宜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将农民培训与补贴优惠措施结合,鼓励并留住一部分青壮年农民扎根乡土,以更高的农业生产和经营能力发展农业生产,或结合特色民间文化发展手工艺等农村副业,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缓解“空心化”以及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问题,并通过转岗培训解决农民工回流安置问题。
    2、设立农村传统文化发展资助项目。改变以往重广播电视等现代化文化建设投入的格局,加大特色文化、传统文化扶持和投入力度。尤其要注意填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农村日常生产生活之间的空当,关注尚未纳入“非遗”范围的普通文化习俗、活动或技艺,对相关民俗民艺等传统文化活动、传承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给予资助,鼓励和支持富有特色、具有历史传承内涵的农村文化活动。如对农村“手艺大师”、“农民手工艺合作社”以及历史性特色化民艺民俗活动给予资金支持。
    3、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以农民为创作和生产主体,发挥农村特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农村手工艺、乡村旅游、地方土特产等农村文化产业。出台《国家中长期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设立相应组织机构统筹管理,将财政支农资金增量重点向农村文化产业方面适当倾斜,加快制定相关农村文化产业技术标准和生产规范,健全相关产权交易与融资平台,加强商标注册与保护,开展“国家农村手艺产业示范基地”建设试点,实施“农村手艺进城市”计划,形成“文化支农,文化惠农,文化富农”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4、加强农村特色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改变单纯的“送文化”、“种文化”等城市文化输入模式,以农村特色文化资源为出发点,开展文化基础设施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如结合农村特色手工艺资源建立“手艺传习所”,鼓励专业化、职业化地传习传统技艺,并接纳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儿童参观学习,把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落到实处。成立“农村特色文化服务中心”,探索政府出资、企业参与、行业协会主办、机构联办的管理模式,为农村特色文化资源转化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公共技术研发平台”、“信息咨询平台”、“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人才培训平台”、“展示交易平台”、“质量检测平台”以及“成果转化平台”等服务管理平台,提供全程、一站式服务。
    5、加强县志、乡史、村刊等出版和农村博物馆建设工作。参考国外农村文化建设经验,发挥我国传统修史立志传统,鼓励和支持县志、乡史、村刊等文化出版工作。通过修史立志、留存活态档案等,加强文化交流与传播,提升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具体可通过印制村庄明信片,创办村刊,编纂乡史,创办自己的网站,举办读书节等各种文化活动,使每一位普通农民都能参与其中,共同享受和谐业余文化生活。从各地历史文化特点出发,建设农村博物馆,留存历史档案,增强文化认同,促进文化交流传播。
    6、建立农村“产学研”合作基地。改变“产学研”合作重点在城市的格局,在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农村文化研发培训基地”。集合创意研发、培训和交流三项职能,整合优秀的文化艺术创造力量、工程技术力量与市场推介力量,借助新的科技思路、创意思路与营销思路,形成综合性、本土化的“文化产能”。同时就相关文化项目成立志愿者团队,结合实际开展调查研究、抢救保护与产业转化,促进高校师生、企业设计师和农户等开展交流和协作,把农村文化服务落到实处。
    
来源:雷速体育_188比分直播-【唯一授权网站】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