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首页 大会专题 新闻中心首页 大会机构 最新报道 新闻中心公告 委员履职
当前位置:新闻中心首页 > 最新报道

政协委员李滨生:弘扬工匠精神

雷速体育_188比分直播-【唯一授权网站】    www.cppcc.gov.cn    日期:2016-03-14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一号召,迅速成为两会热词,引起各界热议,令人为之一振。作为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一种精神理念,工匠精神的提出,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制造业工人数量在5000万人左右。其中高级技工仅占2%,中级技工占24%,初级技工占74%,技工缺口达到2200万到3300万,而日本的高级技工则占32%,中级技工占43%,初级技工只有25%。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就没有一流的产业。技术工人短缺、工匠精神不再,已成为中国制造最大的短板、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一大障碍。

 

工匠精神是走向“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制造业还存在着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产品档次和质量整体不高等问题。要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实现全面小康,使我国从“制造大国”成为“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尤其需要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在产品的个性化、档次、质量以及品牌上大下功夫,要做到人无我有,而非千篇一律;要做到追求卓越,而非粗制滥造,通过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到生产每一个环节,打造出一流产品,带动中国品牌更好地走向世界,站稳脚跟。

 

工匠精神是达成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迫切需要。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之一是追求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当前,我国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任务紧迫而繁重,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和任务,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首先就要造就一大批熟练的高质量技术工人队伍,通过积极培育和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以创新驱动为引领,推进制造业质量升级、技术升级、服务升级、产业升级。

 

工匠精神是推动供给侧改革刺激国内需求的现实途径。目前,消费正在成为支撑国内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而2015年国人海外消费总额达1.2万亿人民币,大量购买力流失国外,这反映出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一方面,我国不少行业产品出现严重过剩;但另一方面,生产与供给却无法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中高端需求,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产品重量不重质。中央提出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破解这个难题,就是要从根本上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这就需要企业对工作一丝不苟,对质量精心打磨,对品牌精心呵护,需要有一大批坚韧不拔、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需要大力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从而真正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需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工人、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要使工匠精神成为时代共识,就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工人阶级伟大品格和劳模精神,大力宣传先进技术工人事迹,形成重视职业教育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良好舆论环境,形成尊重技能人才、认同技能人才、争当技能人才的主流价值观念,推动全社会崇尚劳动、造福劳动者,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追求全社会蔚然成风。

 

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需要为技工群体打造优良的成长平台。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分类和职业技能标准为依据,动员各方力量开展人才培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行业特点并与国际惯例相衔接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开发体系,形成全面长期有效的制度和机制,培育更多的“大国工匠”。要大力推动职业院校建设,在资金投入、师资培养、实训基地建设、科学研究、学生就业等方面给予积极扶持。要让企业充分认识到技术工人的培养对于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作用,构建科学合理的技术工人培训体系。

 

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需要着力保障技术工人的权益。实现体面劳动是实现创造性劳动的必要条件,没有较稳定的工作岗位、较合理的收入报酬、较全面的福利保障、较清晰的职业前景,很难有真正的工匠精神。不少企业在发展目标、生产动力上过于功利,只关注短期收益,没有把劳动者本身视为财富,忽视工人各项权益的保障和发展、职业技能的培训和提高,这种状况亟须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