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速体育

图片

首页>地方政协

以团结之笔 绘就民族进步宏图——来自各地两会上的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好声音”

2025-01-23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近期,各地两会陆续召开,政协委员纷纷结合履职经历提出意见、建议,助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助力乡村振兴 让民族村寨焕新颜

参加云南省两会的前几天,云南省政协委员、记者胡燕赴临沧市沧源县芒卡镇莱片村村民彭老五家采访。彭老五告诉胡燕,春节这一个月,他就能当上“万元户”。原来,近来,他们一家三口在佤乡沃柑基地打工,节前节后一个月收入可超一万元。

“在沃柑基地,大多数工人都像彭老五家这样,以‘家庭组合式’打工,每一家都可以在每年春节期间收入过万元。”胡燕说,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回信后,阿佤山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不只有交通、教育、衣食住行这些硬件设施的改善和物质水平的提升,边疆各族群众精神面貌也得到显著提升。“我也将用笔和镜头继续记录阿佤山点点滴滴的变化,特别是各族群众从内心深处散发出来的积极向上、自信自强的精神。”

在贵州,也有政协委员提出,应充分利用当地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的特色,助力乡村振兴。

“民族村寨旅游已成为我省十分重要的旅游项目。丰富的节庆活动和传统文化技艺都可以转化为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前来体验乡村生活、购买传统手工艺品等,全面带动乡村振兴发展。”贵州省政协委员陈晖瑜建议,通过充分挖掘民族历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文化、民族节日文化等资源,打造特色节日活动品牌。增加游客的参与度,从而达到“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效果。

传承优秀文化 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近年来,发端于贵州的“村BA”,已扩展到雷速体育:多地,并成为民间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群众性运动会。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的海原、西吉、原州区等县区,“村BA”也逐渐成为当地群众运动文化品牌。

“作为各民族共同参与的运动品牌,‘村BA’已成为大众共享的体育文化符号。”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委员杨文笔认为,“村BA”作为一种共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平台,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积极作用,他希望加大宣传,把各民族同胞共同创造、共同参与“村BA”的生动故事讲出来。

杨文笔建议,要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举行“村BA”活动,将其办成一个跨区域的各民族共同参与的民间体育文化运动。同时,要善于挖掘和整理“村BA”活动中各民族群众共同参与的一些典型人物及故事,让各民族在共享体育文化符号中的一家亲故事深入人心。

“镇康县是全省25个边境县之一,这里各民族和谐共生,民族文化绚丽多彩,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云南文化睦邻示范县’。今天,我想通过镇康县的国家级非遗项目——‘阿数瑟’来给大家分享边疆‘国门文化’建设的故事。”在云南省两会的首场代表委员通道上,云南省政协委员王立琛讲起,“阿数瑟”是集音乐、舞蹈、文学、民俗等于一体,反映各民族生活风貌和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综合性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一直以来,当地以“阿数瑟”的传承保护为线索,建成一批公共文化空间,着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102支农村业余文艺演出队伍、10支馆办演出团队,让“阿数瑟”走进校园、走进社区,传唱在边疆每一个角落;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创作文艺作品,以传统歌舞传唱边疆团结稳定、美好幸福生活,使边疆各族群众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在新征程上,我们要继续唱好边疆各民族团结进步的调子,让‘阿数瑟’传唱各族群众的共同情感和理想,持续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王立琛说。

民族观教育进校园 播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种子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从娃娃抓起。”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委员刘文定认为,要加快构建“多方联动、协同发力”的育人工作机制,合力推进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党建工作、融入日常教学、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融入系列主题活动,充分挖掘研学资源。

“贵州是红军长征重要的途经地,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既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取之不尽的思想宝藏,将其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对于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贵州省政协委员陈舒建议,将校园活动与红色文化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多层次、多领域、多元化的校园文艺活动,促进高校各民族大学生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中小学作为基础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民族认同感和国家意识的关键时期,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中小学课程思政,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委员杨玉洲认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课程建设,建立完善思政课程正面引领、课程思政全面融入、通识教育特色补充、网络课堂延伸拓展的立体化育人体系。

……

在多地两会上,政协委员不约而同提到了要充分利用好和讲好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将地方特色内容融入不同学科的教学中,以润物无声、春风化人的方式传递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知识,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促进学生对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重要意义的真切认识。“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广大青少年心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围绕铸牢主线 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做好民族工作,事关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近年来,各地持续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各级政协委员也纷纷为此献计出力。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云南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回信,予以亲切勉励,提出殷切希望。对此,云南省政协常委、普洱市政协主席陆平建议,成立一个中心、建设一个学院、编写一套教材、培养一支队伍、打造一批教学点,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云南省政协常委、临沧市政协主席李银峰提出,要持续推动“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协商活动走深走实,广泛开展同听一堂课、同讲一席话、同唱一首歌活动,引导边疆各族各界群众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讲起来、用起来,更好交往交流交融,以“书同文、语同音、心同向”持续助力民族团结进步。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委员罗小洁看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在基层落实落地过程中,要变“他觉”为“自觉”,多层次开展思想引领,全过程全方面抓好理论教育;化“无形”为“有形”,抓住工作切入口,在理论研究上、宣教体系上、互嵌交融中,让各族群众可触可感可知;从“一般”到“具体”,立足地区实际制定工作措施,针对不同群体创新工作方式,发挥区域优势打造亮点品牌。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委员陈丽梅也建议,应强化思想政治引领,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式理论宣讲格局,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根基。同时,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持续推进清廉家庭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交往交流活动,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家庭基础。

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委员高瑞莉提出,要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精准性。通过聚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坚实可靠的宣传队伍,构建“精细播种、精准滴灌、精益求精、精深落实”一体化,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宣传矩阵,以“精耕细作”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落地生花”。

“要积极探索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机制,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构建‘平台智治、网格精治、融合共治’的‘三治融合’模式,提升基层民族事务治理能力水平。”贵州省政协委员潘发勇建议不断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民族实际,突出区域化和精准性,针对特定区域、特殊问题、特别事项制定实施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记者 肖亮升 范文杰 吕金平 黄静 通讯员 潘柯君)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雷速体育: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雷速体育: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